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推进无障碍认证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06-16 11:30:23
合作案例
访问次数: 1922
点赞: {{ Likes }}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吕世明6月3日出席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2021认证技术提升周"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活动间隙,他就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谈论。
记者: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也事关每个公民特殊需求时的应急保障,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
吕世明: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乎人文社会内涵与生活品质。无障碍设施绝不是仅为少数人所用,而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2.6亿多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约有4000万,再加上儿童、孕妇、伤病员等其他需求者,我国通用无障碍环境刚需的人数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0%,这些都是无障碍设施的日常需求者。所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普惠性、通用性、必要性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水平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建设无障碍,方便你我他”的理念已广泛深入人心。无障碍环境建设好了,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公共场所,从天上飞的到地下跑的,可谓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其能。以家庭为例,如果家庭有了很好的无障碍环境,在家里行动很方便。出家门之后,小区无障碍环境也已形成,紧接着到马路、街边、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由点到面,一条龙就下来了。也就是说,无障碍设施会给盲人安上“千里眼”,给聋人装上“顺风耳”,给腿障者安上“飞毛腿”。
无障碍设施不仅给残障人士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经济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无障碍设施可以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临时受伤者、孕妇等人群的出行需求。残疾人可以到工厂去上班,也可以外出旅游,而旅游可以拉动一部分经济需求。一般大家旅游都是结伴而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好了,残障人士的家人、老年人的家人都可以一起结伴成行,一张机票可能就会变成三张机票,一个房间变成三个房间,这其实也是在拉动经济需求,刺激消费。
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有力推进的良好局面,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践与应用有效推进、不断提升。无障碍文明意识推广普及,无障碍事业方兴未艾,我国无障碍事业进入崭新的战略期和发展的快车道。
记者: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需求和愿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请您谈谈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以及挑战?
吕世明: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新建无障碍设施、老旧设施无障碍改造、依法管理维护使用无障碍设施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无障碍通用设计规范标准实施、产品技术研发应用、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家居无环境改造等诸多迫切问题都需要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由于缺乏对项目无障碍专项规划和专项设计,一些工程项目虽然建设得档次高、环境美、条件好,但无障碍施工与管理不达标、不规范,造成了设施不合格、使用有障碍,甚至返工重建重复浪费等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只做到了最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的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限于有的条例、标准等条款很多都是倡导性的,极少是强制规范的。验收方面是没有强制规定的,也没有专业部门负责,不像消防工程的验收。这样就造成了监管或者验收存在一些漏洞或者说痛点。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产品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出“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有其独特的人文社会价值,同时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从经济角度来说,避免重复和浪费,就是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某个地区无障碍环境很好,可以让一些出行不便的群体通过无障碍设施,安全舒适自如出入,吸引了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也是拉动消费、提供循环的渠道。残疾人居家、适老化、旧有小区等无障碍改造,养老福利设施,还有无障碍智能产品等蕴含着庞大的市场潜能,价值比比皆是,遍地都有黄金,只是以前被忽略,尚没有被挖掘,现在应当被转化为效能了。
我国的无障碍环境有关制度约束力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迅猛发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形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推进无障碍环境立法工作,有利于全面提升无障碍环境的综合治理效能,让无障碍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无障碍发展更有质量,让无障碍治理更有水平,让无障碍环境全面落地。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立法工作对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您在大会发言中谈及的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融入认证机制,能否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吕世明:将无障碍纳入到认证体系机制当中,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颇有价值意义的课题,也是完善无障碍法治体系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无障碍立法和无障碍认证工作,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法规制度中对相关领域和部门缺乏强制性和有效罚则,导致现实中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建设过程中没有权威的判定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产品优劣的法规依据,进而影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监管效能。因此,探索建立无障碍认证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经历新冠疫情考验后,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与建设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
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保障性制度。无障碍与认证有机融合,是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可以在一些领域搞行业试点,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可行系统。
比如说,我们可以尝试从民用机场无障碍专项设计与审查验收等环节入手,按照认证的体系、方法和路径,编制一套机场无障碍专项设计的审查评估系统。探索无障碍认证方法,推进无障碍高质量建设,有利于引导无障碍设施和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通过建立无障碍认证专家人才队伍,统一无障碍建设在设计、咨询、评审、施工、验收、维护、使用各阶段的技术要求,能够有效改变目前仅限于末端延迟反馈、不得不频频返工改造的被动状态,能够真正从源头上完善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系统,实施主动管理、源头管理、质量管理,降低施工成本、节约资源能耗,最大化减少无障碍工程质量隐患,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发达国家也有较为成熟的无障碍审查和认证制度可供借鉴,为实施无障碍认证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撑。下一步与会各方将根据各自职责,将无障碍认证与本领域“十四五”规划统筹考虑,突出新发展理念,纳入大局,协同发展,共同研究建立政府引领、机构参与、利益方认可的无障碍认证长效机制。
记者:请您谈谈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建立有效机制的重大意义。
吕世明:建立重大工程无障碍专项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专业咨询、评审认证、监管验收机制,实施强制性的无障碍专项设计与施工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闭环管理系统,从而减少旧有项目的无障碍改造存量、提升新建标准化项目的增量,从源头上保证无障碍建设系统完整、高标高质。积极推动认证政策出台与机制监理,这一点工信部门先行一步,现在已经把互联网网站、移动信息设备的信息无障碍测评建立起来了,纳入到了企业的诚信评价体系当中。要提前进行系统无障碍的改造,进行测评,将来要贴标签。现在是先倡导红榜,以鼓励为先。
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是推进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落地实施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避免无障碍设施建设走弯路或是返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其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存。因此,近年来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与应用,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集中攻坚,打造示范样板,制定规范导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部分场馆等重大工程建设之初,推进相关部门就建立了无障碍专项设计事前咨询事中评审事后验收的流程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这种机制应当完善并推广。
无障碍环境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无障碍社会意识的不断普及,当今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进入城市整体规划、民生全面保障、社会全面参与的新阶段,体现出智慧无障碍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动能。
吕世明:新时代的无障爱,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百姓民生最大的“幸福工程”,成为推进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当无障碍责任意识转化为各系统、各行业、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这项关注于所有人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才能真正落地。高品质、高质量、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和发展,样样都与新时代无障碍相关;安全、便利、自由、舒适,样样都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相联。
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大家息息相关。我经常对年轻一代说,如果说今天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我们的爷爷奶奶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那么明天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实际上是为我们的爸爸妈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后天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实际上就是为我们自己或者孩子创造一个美好宜居的环境。
无障碍,永远在路上;无障碍实践与应用的探索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展望未来,“十四五”宏伟画卷已经舒展,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