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hemosphere》(化学圈)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eabag - derived micro/nanoplastics (true - to - life MNPLs) as a surrogate for real - life exposure scenario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个与我们日常饮茶息息相关的惊人事实。研究发现,当我们使用茶包泡茶时,茶包竟会释放出数亿颗微 / 纳米塑料,而且这些释放出的塑料颗粒能够被人体肠道细胞所吸收,进而有机会进入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因此,作为消费者,了解微塑料,知其来源与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微塑料的定义与来源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其概念由英国科学家Richard C. Thompson于2004年首次提出。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
- 工业生产中直接制成微小颗粒,如个人护理用品(牙膏、洗面奶)中的塑料微珠、合成纺织品脱落的微纤维。全球每年仅个人护理品衍生的微塑料排放量就高达1.2万吨。
- 生产过程中因塑料磨损产生的颗粒,例如塑料包装材料的机械摩擦。
微塑料的危害:从环境到人体的连锁效应
-
直接摄入:研究显示,每人每年通过饮食和呼吸可能摄入3.9万至12.1万颗微塑料。人体粪便中已检出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9种塑料。
-
器官损伤:动物实验表明,微塑料可引发肠道炎症、肝脏代谢紊乱、肺纤维化及生殖系统异常。
-
化学毒性:微塑料可能携带邻苯二甲酸酯等内分泌干扰物,增加癌症风险。
婴幼儿因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更易受微塑料影响,需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国际法规与标准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减少塑料污染,并将微塑料纳入全球环境治理的重点议题。
-
欧盟:REACH法规附件十七,限制微塑料本身及其相关产品在欧盟范围内的投放,从而减少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
-
美国:《无微量塑料水域法案》(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产品。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要求加强塑料废弃物管理,推动可降解替代品的研发与应用。
-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显著减少塑料污染的目标,包括限制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
-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4年版)》(海南省 &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增加第15类:微塑料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虽然尚未针对微塑料制定具体限量标准,但已加强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估。
SGS的微塑料检测能力与解决方案
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具备全面的微塑料检测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站式服务。
1. 检测范围
- 水体中的微塑料含量
- 食品及饮料中的微塑料残留
- 包装材料释放微塑料的风险评估
2. 检测方法
- 显微镜观察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微塑料颗粒。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用于确定微塑料的化学成分。
- 拉曼光谱分析:提供更精确的分子结构信息。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低浓度微塑料及其附着的有害物质。